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⑥
发布时间:2024.12.24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呼唤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行,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基石,又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科学内涵深刻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看,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与实践,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具有强大生命力。这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围绕以财税、土地、金融、国企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为重点。平衡央地关系,完善税收制度;优化土地要素流通,建立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重塑资本市场生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强国有资本,优化国资布局。“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并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使国家治理更加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这要求我们在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能。通过深化改革,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家庭,乃至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起“市场—社会—政府”良性互动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围绕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治理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既稳定有序又开放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锚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破浪前行指明了方向。
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布局,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呼唤着新的动力,呼唤着新质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有一个好的生产关系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因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营造一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生态就显得极为重要。这要求我们持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这就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破科技领域的封锁与限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我们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通过改革,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吸引外资参与国内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包容、可持续的发展。
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回应人们重大关切,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布满荆棘与挑战,高质量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仍如磐石般横亘在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要直面改革路上的各种挑战与障碍,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指向。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这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确保改革既有宏观视野的战略定力,又有微观操作的精准发力。目标导向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导向具有战术性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始终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明确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确保各项改革举措与这一目标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则是要敢于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痛点,勇于担当,不回避、不推诿,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的解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问题导向意味着将解决问题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关键问题,创新问题解决方式,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精准施策,以改革的手段破除思想束缚、体制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
二是坚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旨在清除思想桎梏,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为创新发展开辟广阔空间。这些弊端往往根深蒂固,是改革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确保改革不受干扰、顺利推进。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
三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这是深化改革的攻坚之战,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