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党建

首页 党建动态 详细

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创新“四机制”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3.11 来源部门:人事科 朱琴
字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践证明,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才是核心动力。优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推动事业前行的主动力与生力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社会持续进步、公立医院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医院对紧缺性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华体会体育hth首页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州级一家三甲公立医院,如何突破人才瓶颈,尤其是化解“引才难、留才更难”这一难题,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华体会体育hth首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引领事业发展战略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探索“刚柔并济”的引才思路,构建育才、用才、留才为一体的系列举措,建立了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精准挖掘,广纳高端人才

坚持“引”字为要,积极探索引才新方法、突破人才壁垒,广泛吸纳优秀人才。

一是精准摸排,挖掘人才。围绕医院紧缺人才需求和薄弱学科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布人才需求公告,强化宣传力度,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广泛传播医院人才政策与需求信息。同时,借助武汉、上海、东莞、苏州等地帮扶资源以及专家“朋友圈”的优势,通过院领导对接洽谈、走访调研,派人前往高校引才、参加人博会等形式,建立人才信息台账,编制专家人才信息库,力求广泛发现、深入摸排、精准识别各类人才。

二是强化政策,重金“吸引”人才。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医院给足“真金白”,特别是在经济待遇和工作平台方面出台诸多优惠措施。如规定全日制博士正式录用后,人才引进费最高发放100万元,住房补贴70万以内,并给予最高1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或优秀青年人才,按程序聘任为医院名誉院长或副院长或学(专)科带头人,年薪最高可达400万元/年,并提供住房和最高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三是创新思路,灵活引才。推行“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兼职聘用、技术合作、项目共建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来院开展科研指导、疑难病例会诊、手术示教,参与门诊诊疗、病例讨论、业务培训和手术指导,有效提升了医院诊疗水平,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四是主动上门,拜请贤才加盟。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主动出击,多次带队远赴北京、成都、重庆、武汉等专家人才所在地拜访、洽谈,诚心诚意拜请贤才,充分展示医院求贤若渴、广揽英才的满满诚意。2023年以来,华体会hth体育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2名,其中领军人才1名, 长江学者2名,拔尖人才3名,优秀青年人才2名,优秀专家人才1名,“银龄计划”省外专家3名。

 

二、精准定位,培育紧缺人才

 

深入分析自身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需求,制定清晰明确的人才战略规划。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育才思路,构建多途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格局。

一是强政策保障,鼓励学习进修。选派优秀职工到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助力其成长为学科骨干。将外出进修学习情况纳入考核,作为职称评聘重要依据。除了施加压力外,医院同步出台政策,对考取硕士、博士的职工报销学费,给予生活补助,学成归来按规定兑现奖励、匹配科研经费,极大提高了职工外出进修和学历提升的积极性。

二是正学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聚焦“为党、为民培育人才”重点,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高人才素质。将党支部建在科室上,以支部为单位大抓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管理,规定各支部下辖科室每周组织至少一次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引入案例教育和培训。院党委建立了“三培养”机制,即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或学科带头人。通过多种帮扶形式,提升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高素质“白衣”人才队伍。

三是借势借力,有的放矢培养人才。围绕医院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借助贵州省人民医院作为组团帮扶输出医院、东莞华体会hth体育对口帮扶单位和柔性引进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专家团队等资源,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每年遴选思想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务人员作为后备紧缺人才前往帮扶医院和专家所在单位研修深造。并与苏州大学、遵义医科大学合作开办硕博班,加强学历提升。同时邀请帮扶医院专家担任名誉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参与帮扶科室管理,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

 

三、精心用才,打造人才发展沃土

 

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充分发挥人才专长优势,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慧”,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一是因人制宜,合理用才。聘请有名望和管理经验的专家人才担任医院名誉院长或学科带头人,参与医院管理或科室管理,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智囊”作用,不定期为医院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把脉会诊。专家围绕医院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现代化医院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方面,组织围绕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定位、发展形势分析、政策支持解读等活动20余场次,有力促进医院转型升级。

二是创平台,助成才。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条件,成立了全市首家中心实验室,鼓励和支持高级人才申报科研项目和创建名医工作室,为人才搭建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建立公平公正的职称晋升机制与职务竞聘制度,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将有潜力、有能力的人才纳入重点培养对象,优先提供晋升机会与资源支持。出台保障措施鼓励人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对成功开展填补医院空白技术项目的团队或个人给予专项奖励,并在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让人才在医院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

三是搭舞台,尽其才。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遵义医科大学和吉首大学达成的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每年选聘优秀人才担任教学点教授、副教授。医院现有27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3个学科已联合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坚持“以用为本,厚爱人才”的原则。将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推出去或提拔到中层干部队伍中来,减少人才“埋没”和人才“流失”。

 

四、坚持服务保障,创优人才环境

 

坚持把人才环境作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软实力,注重从政策机制、服务保障、人文关爱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关注人才、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机制强支撑。制定下发相关管理规定和人才引进实施方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明确和规定,用真金白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是完善服务机制强保障。不断完善资金扶持、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保障制度,积极协助高层次人才办理“优才卡”,完善薪酬福利保障,及时发放人才引进费、高层次人才津补贴、住房补贴。加强对专家人才的对接服务和联络沟通,报销差旅等费用,让人才安心无忧。

三是完善关爱机制强活力。不断强化医院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和业余生活,每年组织开展丰富的高层次人才登山活动和职工游泳、职工趣味运动会比赛、职工交友活动,完善职工请休假制度,鼓励职工带薪年假、定期体检,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人才日活动等,征求人才的意见建议,培养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四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医院现有在职人员2160人,其中医师716人,护士1031人,医技人员197人,共有博士30人,占总人数的1.4%,硕士282人,占总人数的13.1%,本科1559人,占总人数的72.2%,高级职称461人,占总人数的22%;35岁及以下225人,36―45岁222人,46岁及以上207人,全院人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二、软硬件设施实现提档升级

先后引进了超高端直线加速器、西门子Force开源CT、飞利浦3.0T磁共振、蔡司VisuMax全飞秒、体外循环机等100余台精密医疗高端设备,并先后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手术,机器人手术等高端手术。34个科室成功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科室成功获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立项,3个专科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创建单位,全院重点学(专)科群基本构建完成。

 

三、科教研实现一体化发展

成为省内外8所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贵州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及吉首大学、湖南医药学院、遵义医科大学的临床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医院,近三年规培医师结业率、执业医师通过率均在85%以上。创建重点平台载体7个,其中省级平台3个,市级平台4个。2023年来,医院申报科研项目301项,验收33项,获立项41项,获立项经费238万元。公开发表教学论文46篇,SCI论文21篇,核心期刊18篇,普刊142篇。2024年申报国家级自然基金课题10项,其中申报的《AK4通过与AMPKα相互作用调控线粒体功能促进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影响血管内膜新生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国自然立项零的突破。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